“圆桌会议”让“火山”休眠

发布时间:2012-12-30 浏览量:加载中... 字号: 字号 字号增大
杨浦区中心医院创新医患沟通模式,急诊科3年无纠纷 “圆桌会议”让“火山”休眠

       发病急、病情重、变化快……急诊病人的特殊性,使得医患理解格外困难。急诊室,被称为医院的“火山口”:随时随地可能爆发冲突,医护人员被打事件频频发生,这里的温度“热”得令医和患都很害怕。急诊“火山”,总是处于危险的活动期。

  然而,记者昨天获悉,在杨浦区中心医院,急诊“火山”已休眠了整整3年。3年间,这里不仅保持了医疗纠纷的零纪录,患者家属还会时常来看望一下急诊医生。急诊室的“当家人”郑鹏翔表示,改变还得从医院方做起。

  

集体会诊:寻找矛盾点

  郑鹏翔7年前成了杨中心的急诊科主任。尽管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,可坐镇“火山口”的最初几年依然“如坐针毡”。郑鹏翔坦言,头几年每年都会发生两三起医疗纠纷,虽然处理结果没有一起被认定为“责任事故”,可急诊科为处理医疗纠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,有时还会打乱正常的医疗秩序。

  于是,他决定让急诊医务人员“关起门来”先说说自己的不是,“集体会诊”历年来的医疗纠纷案例。

  一开始,医务人员觉得委屈,认为急诊室已经成了各类社会矛盾的集聚点、爆发地,要解决这些矛盾,医生是无能为力的。从发生医疗纠纷的案例看,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基本按已有的医疗规范执行,并无明显过错,病情及治疗方案也都在第一时间告知,家属也均在告知书上签了字。

  在诉完苦后,医生们却发现了这么一个共性:在这些案例里,患者家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:“要是早让我们知道这些情况,就不会这样了。”

  为什么会这样?“关门”会议进而分析,医生们在告知时,往往仅限于某一两位直系亲属,而发生纠纷时,提出质疑的往往是其他亲属。这些亲属会推翻签字者的正当性,例如,有人怪签字者“因系房屋等财产的受益人而选择放弃积极治疗”,有的则因为重组家庭矛盾重重……闹纠纷时,医生们常常听到:“他们无法代表我们家属的意见,即便是签过字我们也不认账。”于是,吵闹不断。

  在充分讨论之后,急诊科医务人员给出“诊断”——医患沟通不充分,患者及家属无法更好地行使知情权。

  

引入圆桌:变“谈话”为协商

  设有18张床位的急诊重症监护室是“事故易发地段”。高龄手术者、冠脉多支病变介入治疗者、需施行有创检查或有创治疗者、治疗效果或疾病预后不佳者、家属有高期望值者、重组家庭等八类人群是“高危人群”。

  调查发现,传统的告知方式需要改变。

  通常,告知都是医生找家属“谈话”,有点自上而下的感觉。在有限的“谈话”时间里,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等原因,患者家属一时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疑虑。

  苦思冥想之中,郑鹏翔想到了引进圆桌会议:在圆桌上,没有主次,平等对话,从心理学角度而言,就可拉近彼此距离,以便于充分沟通。

  于是,医院在急诊重症监护室试行“圆桌会议”制度。在“圆桌制度”中,“谈话告知”的参与人数扩充到10多人。其中,院方通常由主治医师、科主任、医务部等人员组成,必要时,可邀请分管院长、外院专家出席;患者方面,除直系亲属外,同时也邀请其成年的旁系亲属共同参与。

  

家属体验:看病看得明白

  听起来,这一做法的改变不大,却让患者家属有了全然不同的感受。

  顾先生的父亲2010年7月住进了杨中心急诊重症监护室,入院不久,87岁的老先生就用上了呼吸机。医院为此召开了圆桌会议,急诊科主治医生华医生、主任郑鹏翔分别向6名家属通报了顾老先生收治入院来的病情,以及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和下一步的打算,听取家属的意见。

  圆桌沟通了一个多小时,顾先生深有感触:“我们还是第一次遇到这种形式的谈话。”在过去,顾先生和其他家属总是到处找医生打听,遇到不同的医生,打听的情况也很零碎。可这一次,他们完整地了解了全部情况。他说:“生病要生个明白,看病也得看个明白。”

  “不是每次圆桌会议都要做出决定,如有分歧,就安排下次会议继续讨论。”郑鹏翔介绍说。杨中心急诊的圆桌会议实施近三年,已为11名住院患者开了13次家属“圆桌会议”。有部分患者因抢救无效死亡,但充分沟通后,家属对医务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。

  杨浦区中心医院院长于德华表示,只有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行使知情权,共同参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,医患之间的信任度才能提升,才可能共同努力对抗疾病。据了解,该院各临床科室近期将根据各自特点探索医患沟通的有效途径,期望让更多“活火山”安静下来。 本报记者 陈青

总院: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2200号、腾越路450号 安图分部:上海市延吉东路200号
总院电话:021-65690520 总院传真:021-65696249 免费热线:35900600 投诉电话:021-65690520
@COPYRIGHT 2015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CENTRAL HOSPITAL
沪ICP备13046418号-5 沪卫(中医)网审[2013]第10047号
  • 微信公众号

  • 微信订阅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