赢得信任与尊重提升服务水平
发布时间:2014-07-09
浏览量:加载中...
字号:
字号
字号增大
医疗卫生的服务水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,在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,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从患者角度出发,主动换位思考,不断改善细节,服务水平得到提升。
EICU推人性化护理
“做好了没?”这是急诊重症监护室(EICU)护士长、党员蔡林英经常要问手下的一个问题。这句话与“做了没”只一字之差,体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服务理念。
EICU是全院工作压力最大的科室之一,转来的是危重病人,在抢救生命这样的大事面前,患者的舒适度、心理需求这些“小事”往往容易被忽视。比如抢救重症患者时,为了防止自伤或他伤,需要对其进行保护性约束,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,这样做虽然保障了安全,但往往令病人感到难受。蔡林英要求EICU的护士,凡使用约束带的,一定要调整好位置和松紧度,观察好病人是否舒适。
如今,对这些小细节的关注已经成为EICU护理人员的一种习惯。上周刚转来的田阿姨是位失智老人,她感觉不适时不会主动按铃,一烦躁就翻身下床,全然不顾身上插着的仪管。护士孙洁就细心地在田阿姨床边系上两个铃铛,这样田阿姨一有什么“风吹草动”,大老远就能听见。对床的徐老伯即将出院,孙洁在他的床头放上一张温馨提示卡,提醒家属勿忘取药和带走床尾的放射片。
除了这些,护理团队对患者的心理需求也十分重视。有位患者插了喉管无法说话,护士徐南发现她近来情绪十分低落。原来,家属来看望时,经常无意间说出“花了好多钱”、“可能看不好了”这类话语,把消极的情绪传递给了患者,令她对治疗失去希望。发现这一情况后,徐南每次给患者护理时,总不忘和患者说上两句,给她一点积极的暗示,不久后患者情绪有了好转,也开始愿意配合治疗了。“患者心理状态的好坏,对康复是否抱有信心,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治疗效果。”蔡林英说。
急诊科四年无投诉
“要是早让我们知道这些情况,就不会这样了。”这是身处投诉“高危”地带的急诊科医生们听家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。
医生与患者间的信息不对称,往往是造成医患纠纷最常见的原因。医患间的沟通不畅、家属间的意见不统一、患者对病情的认识不够……任何一个因素处理不当,都可能成为“引爆”医患情绪的导火索。该院一项统计显示,因医患沟通不畅造成“吵闹不断”的占到49%。
其实,医院并非没有沟通机制,比如在患者手术前,主治医生就会对家属实行“告知”。“但过去这种医疗行为中的告知,一般都是医生找家属‘谈话’,有点自上而下的感觉。”院长于德华坦言,“在有限的‘谈话’时间里,患者家属通常一时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疑虑。”
怎样从“沟通了”到“沟通好”?为此,急诊科主任郑鹏翔发挥党员带头作用,带领科室成员共同“会诊”这一难题。梳理近十年来科内的医患纠纷发现,在所有投诉中,与服务态度有关的占85%以上,而真正因医疗差错等原因的投诉不到15%。于是参照国外同行的做法,急诊科设立“圆桌会议”制度,通过医患双方“主动与平等、尊重与坦诚、详尽而非决定”的沟通,让患者及家属更好地行使知情权,从而降低医患矛盾的发生率。
召开“圆桌会议”时,参会各方围圆桌而坐,院方通常3-4人,患方一般7-10人。院方由主治医师、科主任、医务部负责人等人员组成,必要时邀请分管院长、外院专家出席,患者除直系亲属外也邀请其成年的旁系亲属共同参与。在会议中,医患双方进行共同参与、不分主次的平等对话,就患者的病情、治疗方案等进行充分沟通,并就达成的共识进行签字确认。
有一位86岁的男性患者,因急性心脏功能衰竭入住EICU,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,随时可能出现呼吸、心跳停止,因患者平时生活尚可自理,家属无法接受目前病情,对医院的医疗水平提出诸多质疑。医院发现问题后及时召开圆桌会议与家属进行沟通,同时还邀请外院专家一同为患者分析病情、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。通过两次圆桌会议的沟通,家属了解了病情,也明白了医生所付出的努力,重建了医患间的信任。虽然该患者终因高龄、病情危重,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,但家属仍然对医护人员的辛勤付出表达了深深的谢意。
一名参加过“圆桌会议”的家属反映,在过去,家属总是到处找医生打听,遇到不同的医生,打听到的情况也不全面,“然而经过这样的谈话,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了解全部情况了”。急诊科医护人员们也深切感受到,“圆桌会议”的沟通方式体现了信任与被信任、尊重与被尊重,“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,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。”
(本文转自《杨浦时报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