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讯信息时代,人们的看病方式也正发生着转变。许多人已经习惯一查二找三询,就是先根据自己的症状上网查找大概患了哪种疾病,然后根据各......... |
本报讯 信息时代,人们的看病方式也正发生着转变。许多人已经习惯“一查二找三询”,就是先根据自己的症状上网查找大概患了哪种疾病,然后根据各种求医问诊的网上平台寻找业内知名的医院和专家,最后在就医过程中边看病边咨询,以确保自己的诊疗方案合理、正确。这种新型的看病方式不仅使就医过程更透明,也对医院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 如何让老百姓看病看得明白、放心?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在医疗“火山口”急诊科试行“破冰”服务,6年医患纠纷零记录。
平等对话,让就医更透明
医生和患者之间对于疾病的知识、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的了解程度是完全不对等的。这种专业知识上的不对等使得医患之间的沟通变得不通畅。
院长于德华介绍,医院曾在梳理历年发生的医患纠纷时发现,在这些案例中,患者家属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“要是早让我们知道这些情况,就不会这样了”。为什么会这样?原来,医生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治疗方案时,往往只有一两个直系亲属在场。而发生纠纷时,提出质疑的往往是其他亲属。这些亲属往往会因房屋财产收益等家庭纠纷而推翻签字者的正当性。
如何让医患双方站在对等的平台上充分沟通,让患者及家属明明白白看病?该院的医患沟通机制“圆桌会议”应运而生。该院急诊科主任郑鹏翔介绍,圆桌会议扩大了医疗谈话双方参与者的范围,患方年满18周岁均可参加。医院除了床位医生、科主任外,还增加了医疗管理部门。必要时,分管领导、外院专家也会到场,给予患方对治疗方案最充分的选择权。
据统计,圆桌会议在医院的纠纷高发地——急诊科试点6年来,共召开圆桌会议35次,调解了29个病例,多年来医患纠纷零记录。
医疗告知不再“冰冷”
“圆桌会议”的举行,让医疗告知不再是冷冰冰的“例行交待”。把人文关怀融入医疗服务,这样的尝试正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得到推广。
目前,医院已整理、规范了系列告知内容,共分为三大类:公共告知11类、临床告知22类289种、护理告知7类。该院计划将这些充满人文温度的内容拍成微电影,形成服务范本向全院进行推广。
院方还成立了一支医学人文服务骨干队伍。这支队伍由30位自愿报名的职工组成。今后,他们将负责寻找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瑕疵,从细节着手,持续改善该院的医疗服务。
除了人员保障和相应的工作机制,医院还针对医务人员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麻木神经,在服务的“盲区”上下功夫,组织医务人员来体验患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。
这种体验式的培训分为三步。第一步是职工扮演患者角色,体验患者就医的各个环节,跳出“局中”,体验患者的情绪变化,看看医务人员的言行举止会给患者带来哪些无形的伤害;第二步是安全质量控制讲评,采用角色扮演微戏剧的形式,让医务人员查找安全隐患;第三步是参与患者满意度测评,以第三方身份直接了解患者“不满”,直击服务“痛点”。本文摘自《杨浦时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