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秋
夏秋交替,盛夏余热未消,很多地区仍处在炎热之中,此时素有“火烧七月半,八月木樨蒸”之称,可以“春捂秋冻”莫急加衣裳,反而需防“秋老虎”余威,小心中暑。寒温多变,切莫贪凉,防“秋瓜坏肚”,减少秋季腹泻;饮食宜温润,减辛增酸少油腻,健脾润肺养肝。初秋之季,参茸之类进补需在中医师指导下循序渐进,否则可能出现急于求成的“上火”之象。
中秋
伴随着秋季肃杀、秋风劲急,自然界万物开始枯黄凋零,天人相应继之出现“秋燥”征象,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、鼻衄、干咳、皮肤干痒、大便秘结等。此季宜多食新鲜果蔬,香蕉、梨、胡萝卜、莲藕、荸荠、蜂蜜、冰糖、芝麻、黑白木耳等均可养血润燥,提高抗秋燥、防病能力。必要时可以生地、麦冬、玄参、百合、石斛、南北沙参、天麦冬、甘草等适量,水煎代茶。“朝朝盐水、晚晚蜜汤”堪称当季美容养颜、润肠排便的简便良方。中秋时节,早晚温差变化大,气候逐渐转寒,“一场秋雨一场凉,天凉莫忘添衣裳”,可成亲友冷暖寒暄之语。
晚秋
晚秋时节,秋冬交替,燥寒之邪易袭表伤肺,此时更须注意防寒保暖,加强锻炼,提高预防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复发的能力,有此宿疾者,最好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或中成药,减少疾病发作的频率和程度。健康人或亚健康状态者,若有进补之意,体内无寒湿或湿热内蕴(舌苔白腻或黄腻可作为简易的判断依据),可以适量服用参茸之类滋补中药,拟行冬令膏方进补者可以择时开始服用“开路药”。
中医五行系统认为,秋燥对应于人体五脏之肺,因此,“润燥养肺”应该贯穿秋季养生的全程,只是“三秋”各有侧重而已。在日常保健中,秋季养生若遵“温、润、动、排”四字方针,“多事之秋”应能安然度过。
微信公众号
微信订阅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