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里的人,这里的事儿
——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
海拔11000米
2014年11月14日,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LH727客机正行驶在从上海至德国的航线上。正值黎明时分,机舱内除了引擎的轰鸣声外,出奇的安静,大多数乘客都进入了梦乡。我院周海茵医师起身上厕所时,发现一名七旬老者正在厕所门口踱步,双手按着下腹,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。出于职业敏感,周医师立即上前询问,原来该位老者在起飞后半小时就觉得下腹胀有尿意,但始终未能如愿,在飞行了5个小时后愈发感觉排尿困难,紧张的心理又使其难以入睡,只得在厕所门口“找感觉”。周医师听闻后,意识到这是一名尿储留患者,立即指导其坐在坐便器上,并打开水龙头开关,让其一边听流水声,一边用手按摩自己的下腹,以促进排尿。当老者在尝试这一系列动作时,她就一直站在门外等待“奇迹”的出现。
十几分钟后,厕所内传来老人焦急地声音:“还是不行,我胀的难受啊!”。她连忙将其搀扶至座位上,轻声安慰道:“别急,我去和乘务员沟通一下,一定想办法解决”。很快,乘务员赶至老人身边,但因语言障碍和老人急躁的情绪难以平复的关系,双方都无法沟通。这时,周医师用英语与乘务员交流后,向老人解释,她们只是需要老人的相关疾病信息,便于和地面联系。同时从乘务员手中接过急救箱,先用娴熟的技术为老人测量了生命体征。与此同时,乘务员也与周围乘客沟通后,大家都配合的让到一边,空出一块可操作区域。周医师开始准备导尿用物,同时向老人告知该操作的注意事项。这时,乘务长快步走至他们身边告诉她,该紧急情况已经与地面联系了,救护车已经等在停机坪处,现在飞机即将处于降落状态,考虑到气压的变化,建议还是不进行有创性的治疗。
周医师出于对病人生命负责的考虑,果断的放弃了此项操作,却仍坚持坐在老人身边,严密监测着他的生命体征。很快,飞机平稳降落至慕尼黑国际机场,老人在被抬上救护车时仍牢牢的抓住她的手,眼里闪烁着恳求的泪花。她问医护人员是否能陪伴患者,被告知该患者已由德国的医疗机构接手,一定会确保患者的安全。此时,她和老人交换了联系方式,并安慰他要相信德国的医疗技术。老人这才松了手,连声道谢。
“当我们在慕尼黑机场候机厅候机的时候,我就接到老人保平安的电话,他的问题也解决了。”周医师如释重负地说。
望着她那张熟悉的笑脸,依然是相识多年的同事;听着她平静的叙述,却如一道闪亮的光柱在身边迸发着灿烂的火花。她用朴实的话语展示出人性的真善美,用行动表现出医者的崇高职业操守,温暖了一万一千米的高空。微信公众号
微信订阅号